您所在的位置:康巴傳媒網(wǎng) >> 新聞 >> 各縣動態(tài) >> 瀏覽文章

瀘定“育籽員”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

甘孜日報    2022年09月23日

“育籽員”為安置點群眾發(fā)放消毒用品。

◎本網(wǎng)記者 周燕 文/圖

9月5日12時52分,瀘定發(fā)生6.8級地震。面對地震,瀘定縣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當好抗震救災的宣傳員、示范員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的豐富內(nèi)涵 。

地震發(fā)生后,無論白天還是晚上,走過瀘定橋廣場臨時安置點,都會看見一群戴著口罩的“育籽員”和志愿者,他們是由社區(qū)干部、退休老黨員、青年志愿者、全職婦女等自發(fā)組成的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”實踐行動“石榴籽工作隊”。

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崗位、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民族,但面對災情都挺身而出,自覺加入抗震救災隊伍中,凝聚起了各族民眾齊心協(xié)力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。他們主動化身成為災區(qū)群眾的“服務員”,堅守在安置點,或協(xié)調(diào)受災群眾訴求、或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上廁所、或組織受災群眾做核酸檢測。

“阿爺,你要上廁所就喊我,不想用坐便器,我就背你去公廁。”“孃孃,我來給你測一下體溫……”這些平常舉動,一直堅守在瀘定橋廣場臨時安置點的張浩每天都會重復。

張浩是一名“90后”漢族小伙,他是一名“育籽員”,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。無論是哪個身份,都驅(qū)使他義無反顧走向抗震救災第一線,用行動展現(xiàn)當代青年的責任和擔當 。

地震發(fā)生后,當聽到招募志愿者的集結號,張浩在“小家”與“大家”之間做出選擇,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社區(qū)的志愿者隊伍?!白鳛橐幻贻p人,我要在關鍵時候站出來,56個民族是一家,我不能看到家人受苦,我要盡自己一份力幫助他們?!睆埡普f。

“我們‘石榴籽工作室’根據(jù)‘育籽員’的年齡、職業(yè)等分類,讓年輕人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或者受傷人員,讓醫(yī)生宣講疫情防控小知識等。”瀘橋鎮(zhèn)北段社區(qū)“石榴籽工作室”負責人龔建平告訴記者,瀘定橋廣場臨時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多為老人、小孩、孕婦和輕傷患者。

9月15日,在瀘定橋廣場臨時安置點旁,得妥鎮(zhèn)灣東村村民肖琴坐上了去往石棉縣的大巴。上車前,她挺著大肚子,緊緊握著龔建平的手,早已熱淚盈眶,嘴里不住地說:“卡莎莎,卡莎莎(彝語,謝謝之意)……”

肖琴告訴記者,自己在安置點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,“育籽員”還為她沒有出生的寶寶準備了很多衣物。因為地震,手機、錢包都沒有找到,這次去石棉母親家的車費都是龔建平支付的,她舍不得這群可愛的人。

“‘育籽員’、志愿者、社區(qū)干部他們每天都會來看望我們,真的特別謝謝他們,陪我們度過了最難的日子。我孫子的奶粉、玩具、鞋子等等,也都是這些好心人送來的?!钡猛祖?zhèn)紫雅場村村民郝貴紅告訴記者,現(xiàn)在她自己一個人帶孫子,老伴兒也去當志愿者了,“我們也想出一份力,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。”

地震發(fā)生后,瀘定縣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”實踐行動“石榴籽工作中心”和“石榴籽工作室”聞令而動、主動作為,第一時間開展災情排查。“育籽員”走進抗震救災一線,參與集中安置點工作,充分彰顯了民族團結一家親,抗震救災心連心。


  • 上一篇: “9·5”瀘定6.8級地震失聯(lián)15天的甘宇被找到
  • 下一篇:理塘縣木拉鎮(zhèn)“石榴籽”服務隊助農(nóng)秋收

  • 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nke6bw.cn/html/xw/gxdt/84083.html